2月5日中午12时许,参加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面试的第一批考生陆续走出考场,十几名媒体记者一拥而上。问的大多都是“还记得考试试题是什么吗?”几名考生在众记者的追问下拼命回想刚被考官们问过的问题。
当天,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同时开始了2010年度的自主选拔录取面试工作。两校各有1500余名来自江浙沪三地的考生参加面试,最后将各有700~750名左右的考生被预录取。
老师父母的应试思维捧红自主招生辅导买卖
中国年轻人报记者查阅了2月6日上海各大媒体关于两校自主选拔录取面试的报道,基本上都罗列了一些面试的考试试题。
而据本报记者知道,校方一直提醒记者不要询问考试试题,考官也被事先关照不能透露考试试题。
复旦大学一位参与面试工作的老师无奈地摇摇头:“他们不停地问题目、问题目,还是应试教育的思维方法啊。”
不过,这好像也不可以怪记者,“读者最想了解题目啊,我当然得问了。”一位记者也颇为无奈。
有需要就有供给。《上海高校自主招生备考指南》、《分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自主招生出色作文甄选》……记者在一家书店里就找到好几本怎么样应付自主招生的参考书。
在百度里搜索“自主招生”,第一个结果就是一家培训学校的广告——“自主招生到锦绣前程学生成功的保证!”这家培训学校专门开设了“自主招生保进班”,面向报名参加复旦、上海交大、上海财大、同济等4所院校自主招生选拔的同学,培训内容包含:完全自主招生考试真题讲课,全真自主招生考试大纲,自主招生面试指导。
而另一家名为“同理心”的培训机构也在到处散发“2010年自主招生面试班”的广告,其培训内容包含“6小时概括介绍,6小时面试方案分析,6小时历年考试试题剖析解说”。
互联网上还流传着一本名为“明明相代”的自主招生“面试宝典”。这本“宝典”由复旦附中2008届毕业生自发参与撰写,有几十位学生讲述他们在自主招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包含笔试、面试实录和经验教训,甚至包含推荐信的写作、面试时的服饰等等。2009届的毕业生继续补充。在网上有不少参加自主招生选拔的考生四处探寻这本“宝典”。
复旦大学一位面试官告诉记者,在面试中明显会感觉到有一些考生“在背书”,“一定做了相应的筹备”。
面试作录取的主要依据自主招生为什么屡遭诟病
国内的高校自主招生始于2001年。当年,经教育部批准,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江苏内初次尝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
200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拓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确定的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省级招办应向考生选报的试点学校投档。到2010年,全国有资格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高校已达80所。
而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从2006年开始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与从2003年22所高校开始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有一点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两所高校以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而高考考试成绩只作为参考依据,此举当时被叫做“破冰之举”。
从刚开始,自主招生就在争议声中诞生,时间过去近10年,争议声非但未平息反而愈来愈大。增加学生重压、变相争夺出色生源、歧视农村考生、频出偏题怪题……甚至有评论称自主招生遭遇“七年之痒”。
在去年举行的一场“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教育改革峰会”上,一份由上海教科院联合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所做的“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对苏浙沪高中教育的影响调查”表明,有57.8%的学生觉得高校自主招生使学生的学习重压和课业负担加重了,46.7%的教师同样感觉到“由于自主招生,我们的教学负担和工作重压加强”。
其主因是,部分高中为了应付自主招生,调快了教学进度、增加了教学内容,并且开设有针对性的“应试”辅导。尤其是办学水平好的学校,本身生源较好,存在“加课”的空间,所以他们更看重加快教学进度和增加教学内容。
在参加调查的高中三年级学生中,有12.5%的同学直言:“自主招生对自己参加高考考试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那些来自好学校的毕业生更感觉两种不同思路的备考让他们感到多重分裂,而且其所在学校参与自主招生的学生面很广。而多位中学校长也表示因为大学在自主招生时使用的规范、考试试题、遴选方法各不相同,让中学没办法招架。
“这主如果由于中学还是根据应试的方法来看待自主招生”,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说,“大家是选拔,不是考试,学生不要去筹备,也没法筹备。”
复旦大学一位参加面试的老师觉得,自主招生不止是对学生提出需要,而且还对中学提出需要,“目前的学生,从小学生到初中生都太被动了,按理说,通识教育并非大学的责任,而是从小就应该开始。”他觉得,目前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还不大,“假如大了,就会对中学产生更大的影响”。
自主招生是教授临场发问却被强行绑架到产业链上
“自主招生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弹,是由于它触及了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一个庞大产业。”复旦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老师说。
复旦大学习历史系的韩癉教授也参加了这次面试。他直言,应试教育目前在社会上已经成为一种产业链,已经被利益绑架了,所以非常难去动它。“你看复旦一有这种自主招生,立刻就有应付复旦的书出来。一种很强大的力量要把它扭到产业链上,扭到应试教育上面。所以复旦这几年所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在这个钢铁堡垒上砸了一道缝,而这还只是一道缝,大家还没把它变成窗口,甚至一道门。”
记者询问的几名参加复旦自主选拔的考生大多表示,我们的学校组织过多少的自主招生培训或讲坛。
而从考生的考后反馈来看,大多数面试考试试题没办法筹备。“感觉天马行空,根本没办法筹备,什么话题都可以用来出题。”参加上海交大面试的一位江苏考生说。历程了复旦大学面试的考生也反映,面试的提问涉及面非常广,大多是追问式提问,环境比较轻松,面试老师和考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强。两所高校的面试考官都透露,面试一般不涉及学科常识类问题。复旦大学的一位面试官告诉记者,假如学生盲目套题,或有意迎合,三句话就能看出来。
据了解,复旦大学参加面试的考官每年都会进行30%~40%的更新,连续几年参加面试的考官,每年出题不可以重复。而上海交大也明确需要面试考官,这几天的面考试试题目都不可以相同,“学校没面考试试题库,完全由专家临场发问”。
事实上,自从2006年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以来,两所高校可谓用心良苦。
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介绍,此次同意复旦大学邀请的210位面试专家全部是有6年以上复旦资历的正教授,依据面试经验交叉、学科分散的原则,把其中200位专家随机组成40个专家组,每组5名专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个组分别设置面试分工,确定考查重点,以期更全方位更完整地评价被试考生。参加面试的考生也被随机分成5人一组,分别同意对应的5位专家“一对一”面试,每个人15分钟,共约75分钟。
上海交大招生办主任陶正苏介绍,上海交大今年自主招生面试使用“3+3”模式,每位考生分别同意a、b两组各3位专家的面试,面试时间每场都是20分钟,总共40分钟。在面试环节,每位面试老师还持有一份五校联考考生成绩报告单。报告单上详细列明考试成绩,分项分数,与考分坐落于所在省份全体考生的百分比。考生选做的“专业性向测验”也一并提供给专家组,以便专家组进行综合考查。
丁光宏还向记者出示了一份参与面试教授的“培训守则”,需要教授要在面试过程中努力克服几种可能出现的偏见,譬如“第一印象”、“趋中效应”、“刻板印象”、“以貌取人”等等,“大家期望通过自主选拔,找到比较适合复旦的学生,而不是文化课的考试高分学生。”
“这个应试害死人”面试学生让教授感到透骨的凉
针对社会上对自主招生的一些质疑,丁光宏也给予了回话。譬如为什么还要进行笔试,他表示,现在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精度不够,“20%的学生可以拿到a,而复旦的选拔水平是1%,大家只能参考而不是依赖”;针对农村考生问题,他表示,由于目前高中都集中在县级以上,所以并没有农村考生没办法参加自主选拔的问题,“大家在浙江就招过几个来自农村的学生,家甚至连电话都没”;至于为什么不把自主招生推广到全国,丁光宏表示学校一直在争取,每年都在打报告,但主管部门出于种种考虑一直没批准,“但大家从来没舍弃过努力。”
“自主招生的确有不少需要健全的地方,但社会也需要纠正对自主招生认识的两个误区。”陶正苏觉得,其一,高校自主招生的本意就是突破“应试”模式,真实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专长,所以并不期望学生和中学做“应试”的筹备;其二,选择偏才、怪才也并非自主招生的主要目的。陶正苏表示,自主招生的目的在于探索多元化革新人才的选拔培养的道路,“通过选拔方法之变真的带动人才培养模式之变,这才是自主招生改革的价值所在,而这需要各方理念的转变。”
有意思的是,在上述提到的“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对苏浙沪高中教育的影响调查”中,虽然有半数中学师生觉得自主招生加强了负担和重压,但却有81.7%的高中教师、71.8%的学生赞成自主招生,特别对“自主招生拓宽了高校的人才选拔途径”,“有益于高校选拔出色革新人才”,“是高考考试的有益补充”等方面,赞成度最高。
不过,社会对自主招生的期望更高。在这次的面试中,一位考生就对韩癉教授说,“我在这里面试完了,回去还要背,该背的还要背,该高考考试的还要高考考试”,韩癉坦言,自己面试了不少学生之后,“感觉有一些透骨的凉”,“我感觉这类学生一直在考虑应试,这个题对不对,这个书如何看,这个应试害死人。”
事实上,此前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在同意中国年轻人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倘若自主选拔预录取学生能免于高考考试,将更有益于这部分学生的培养,但现在距离这个目的显然还非常远。
“在教育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人,应该问一问我们的良心,大家是在培养我们的孩子、大家的下一代,不是为了去挣这一笔钱,不要一直往那里去拧。”韩略显激动。